《那时的我们》以清新质朴的笔触勾勒出青春记忆的轮廓,歌词中流动着对逝去时光的温柔凝视。将少年心事具象为教室窗外的蝉鸣、泛黄课本里的折角、走廊尽头的光晕,这些意象如老照片般承载着未经修饰的真诚。副歌部分重复的短句形成记忆回响,刻意留白的修辞让未言之语在旋律间隙生长,恰如青春里那些欲言又止的悸动。歌词通过铅笔字迹与橡皮擦的微妙比喻,揭示成长中永恒的矛盾命题——既渴望铭刻又难免修正,这种辩证关系在毕业季的栀子花香中被赋予触觉温度。没有刻意渲染伤感,而是用篮球场上未干的汗渍、自行车后座晃动的书包等生活切片,拼贴出集体记忆的共鸣底板。末尾处突然降调的收束处理,暗示着从回忆抽离的怅惘,但整体仍保持着柠檬汽水般的明亮基调,在怀旧与释然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。这首作品最终呈现的不是对某个具体人物的思念,而是对纯真存在状态本身的致敬,那些笨拙却闪耀的瞬间,在时间的暗房里显影成共同的青春图腾。